如是我闻。这位冬景老人,您倒是真的让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位“老人”。那个老人,虽然对于蓄养金鱼这等的闲情逸致从根本上是个门外汉,却最是热衷于“金鱼”这类可能代表所谓传统文化的那种老人。尽管十年前的他比起他的同龄人,尤其周遭的左邻右舍,仿佛他是一个类似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可惜的是,他那林林总总的“艺术人生”,也真是他人眼里的滑稽戏了;尤其涉及到品质问题。当然了,他也可能真的“不自知”。所以,敢问您真的是那位“冬景老人”吗? rF0zGNH
P'9aZd
不过,俗话说,老当益壮,越发不好有些轻佻之举了。记得互联网时代之初,确切说是百度兴起的时候,有位社会名流曾经信誓旦旦地预言学者钱钟书那种博闻强记式的学问定将没落。倘若现在再问他是否说过这话,他肯定给你装傻。所以谨言慎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经验之谈。尤其是在你还没什么经验的情况下,凡事更加三思才对。否则落人话柄,贻笑大方你还不自知呢。当然,您要觉得无所谓,那自然也是无所谓的事儿了。 (+]k{
GPx S.&
然而看您老整天感谢这个指点,那个赐教,弄得跟真的似的。其实您老最该谢我一下。谢我对您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以来告知您历史总是那么地相似,就像十年前那些群起而攻之你的人;放心,耻与哙伍,真的没我啥事儿。不过,十年前就瞅您不顺眼的人,您也甭指望他十年后能够变得尊老爱幼起来。这就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您也一样。其实只要不是出于本能,比如吃喝拉撒这等的需要,其他任何的爱好或者习惯等等都会改变。比如我抽了半辈子的烟如今也戒掉了,因为健身的缘故。可见任何改变也都需要一个契机。只是任何改变皆非易事而已。所以历史总是那么地相似。希望这能对您老有一点帮助吧。不用谢了! |>3a9]
x}x@_w
可是,我觉得你说的这个“个别专爱‘指点南北、挑剔蒜皮’者”,就目前来看,应该指的就是我吧。可您老为啥不能明说呢?难道也像我,非得循序渐进,曲径通幽才好吗?可我从来不会复读机似的,搬出别人来整个背书,认为那跟小孩儿打架告门子差不多的本事。或者一言不合,动辄给别人扣上顶大帽子。其实这招我也会,文革余毒的水平罢了。所以您老需要的是一一指出我的不是来,到底哪儿不对?就像咱们的“论坛礼节”第三条“入乡随俗”说的那样——最好的建议:先爬一会儿墙头再发言,这样你可以知道坛子的气氛和可以接受的行为。结果您老十年前就引发争议,负气出走,好是把寿网褒贬了一顿。谁知十年后回归,依旧还是个门外汉不说,上来更遑论“文化”;可您究竟为啥回来呀?还有“礼节四”——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去搜索和研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你寻找答案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这真不是一句谢谢的事儿。其实那根本没有尊重人家的时间和宽带——还是语出“礼节四”。但我一直遵循着“平心静气”礼节七——争论与大战是正常的现象。要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所以,您老也需要向我学习这种“明辨是非”的精神,不要像“礼节五”那样——落个灌水王的帽子。您说是不是呢? }2c}y7B,_
b$R>GQ?#
末了送您一首打油诗吧——七旬退休老朽, , D1[}Lr=K
文艺青年曾经。 ^YIOS]d>8#
配享太庙梦醒, 8v^i%Gg
依旧不得安生。 bOz\-=au
LVEVCpp@
可怜那份痴心, <$yer)_J!k
悲乎无关才情。 ,IJ Nuu\
犹如学舌鹦鹉, Ee|+uQ981>
命他赋诗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