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自己是一个蛋种鱼爱好者,也是一个动物学爱好者。这段时间宅在家里,一直在看关于无背鳍的遗传分析,这算是自己的一个读书笔记吧。本帖的主要观点是上海海洋大学陈再忠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杂糅了一些王幼槐等老师们的学术观点。
1.蛋种鱼的基础性状
我们总认为蛋种鱼最大的性状是无背鳍,其实除了无背鳍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特征——这些重要特征直接决定了以后的蛋种鱼培育方向,以及我们对于蛋种鱼的基础审美。1)短身形——脊椎骨变成了23-24个。2)尾椎内弯曲和变形:很多椎体合并成了一个。3)肋骨变形。(这个生物解剖学观点是由王幼槐老师研究的)
【此处插入图片,但我不知道怎么插入】
2.无背鳍形状的产生
虽然金鱼蛋种鱼理论记载是1726年(这得归功于王春元教授的文献学检索功劳),但是很遗憾的是文献学或者生物史存在“孤例不证”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确可以某种程度上证明1726年存在蛋种鱼,但是对它的具体的演化与繁育,缺乏更进一步的观点。
近代第一个发现的无背鳍形状是,Boglione C的生物学家——他在一种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身上发现。再后来Divanach(这是鱼类学的大神级人物)、Takeuchi(著名的日本鱼类学学者)在鲷科身上也发现了。但是真正稳定下来的,只有鲤科鲫属(也就是金鱼)。
【此处本来也应插入一个图片——Boglione C教授发现的】
其实这句话说着轻巧,但是真的由衷的自豪!因为无背鳍形状,在学术界有个专业名词SBS(马鞍型综合症)。公认的是,SBS子代表现的无背鳍遗传具有不稳定性。曾经有一段时间,SBS是否能够遗传,还是因为污染、水流、温度等其他因素,这些都悬而未决。我们可以想象金鱼培育的先驱们稳定这一性状有多么的困难!
3.对文种与蛋种金鱼的X光骨骼比较
3.1 蛋种与文种的区别
先说王春元教授的一个错误观点:“蛋种金鱼的产生出现于双尾金鱼之后,从而金鱼可以利用双尾来保持在水中平衡。”结论有可能正确,蛋种与文种的产生关系来看(这个回头我再奉上我的另一篇学习笔记),但是论证是错误的:蛋种鱼是存在单尾金鱼,而且也能够保证平衡性——因此我的看法是:“金鱼无背鳍这一性状的产生与尾鳍的变异是独立的。”
【泰狮的X光VS水泡的X光】
结合泰狮和水泡的X光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哪怕蛋种鱼背部是光滑的,实际上其脊椎骨形态时V型内凹,脊椎及相关部分支鳍骨弯曲变形。这样的话,我们能够看到的蛋种鱼的尾柄多出现向上弯曲的现象。
3.2 兰寿金鱼与虎头金鱼的比较解剖学
【日寿的X光VS虎头的X光】
这类比较如果只是说明蛋种鱼的形态,那么不过是在重复王幼槐老师的观点罢了。
但是当我们比较日寿和虎头的背部在X光下的形态时候,我们发现了少许的不同!
1)从外观上来讲,虎头多平背而兰寿多弓背。事实上,平背与弓背不仅仅是肌肉、软组织导致的。而是骨骼的角度。
日系蛋种鱼背部起始处的脊椎骨夹角平均值与泰狮相当,而中系蛋种鱼隆起值较低。——这导致了:兰寿的内脏重心质量其实是靠后的。
2)从外观上,兰寿长身而虎头短身。——从X光上分析,其实二者的背脊椎骨骼数量是相同的。(没错,是相同的)但是之所以存在一个长,一个短,不仅仅是数量决定,虎头靠近尾部的脊椎是联合成了一块,同时肋骨也长成一块。这可能是从观感上虎头鱼身较短的原因。由于兰寿虎头的尾部脊椎骨联合方式不同,决定了尾鳍夹角等一系列尾部形态的不同。这些差异关乎匠心,也关于日本兰寿的推广与销售模式。但是呢,本质上来说,一切的人类活动其实是顺应自然的。
(未完,待续)
【虎头与兰寿形状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