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2
  • 12985阅读
  • 31回复

动静之间(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林海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1-22
那是2003年初冬,雪来得格外早,也格外慷慨。从周四夜里便如飞蛾般狂舞着,到周六才渐渐歇息了下来。我在屋里且睡且读,忽然想起盆里的鱼儿,只在清早喂过一回,怕是饿了吧。披上外套走到阳台,已是暮霭时分,借着朦胧的光线看去,想鱼儿定会像往日般咂巴着小嘴凑来,却不料心弦倏然一颤——呵,那般清绝的美,不知一生能领受几回。
  那时我用陶盆养鱼,盆是黛青色的,鱼则是红头寿星。银鳞丹顶,隐隐闪出一抹亮色,而水,是不见一丝波纹一丝游息的。我凝视片晌,转而望望窗外已悄然湮没于暮色中的积雪、屋檐,不知怎的,生出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愫来。此刻,鱼与人,天与地,灯与影,仿佛都融入古镜般的水中。而水,幽深寒凉,是生之水,是死之水,是沧浪之水,是忘川之水,是心之底色,又是云之幻灭……
迄今,我再无这般的体验。
只是近来看到棋盘子龙睛关于国寿与日寿的文章,谈到传统与现代、俯视与侧视,总想起雪天观鱼时的心境。又记得曾有网友大呼回归俯视之传统,竟扯上观日寿如观文艺复兴之裸体云云,有如坠云雾之感。日前在《鱼乎?人乎?》一文中,笔者曾对国寿、日寿的格调作了浅陋的比较,其间也涉及到俯视、侧视,可惜未及深入。这里不妨再拉拉杂杂地絮叨些,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依笔者之见,俯视之妙在于静,侧视之妙在于动;动静之间,则看人心意的取舍。个中体会,我想从自己的养鱼经历说起。
  或许是对幼年时趴在北海公园的大虎头陶盆边看鱼的留恋——人的记忆真是有趣,我脑海里总浮现出那几只五花蛋种大屁股水泡,肥圆可爱,有着瓷器般的釉泽——我打养鱼之日起,就对陶盆情有独钟。陶盆的好处,在于透气,生苔,一个卖赤虫的邋遢老哥曾告诉我,青苔还有去虫抗菌之功效,呵,越说越玄。再有就是衬鱼,底色青黑,放入鹤顶红、红头虎之类的亮色鱼,美得逼人魂魄,这一点,是我之后用任何赏器无法比拟的。而局限性也在于此,放几条墨龙,就知道什么叫“黑吃黑”了。
  而陶盆的弱点,其一,水质难以保持。在《鱼事与人事》,我曾讲过一位养鱼六十余年的老师傅。他是传统养鱼的代表:“充氧的、过滤的、一律别用”,这是我心中多年的律令。可这般养法,水真让人头疼。一盆新水没两天就发白发混,即使每天抽点换点,也挡不住变坏的趋势,两周翻一次盆是免不了的。稍有忽乎,鱼就上病。有许多年,我就是在这混水、清水,买鱼、死鱼的恶性循环之中奔忙的,可谓“十年一觉养鱼梦,赢得半盆辛劳苦”。
  那老辈人是如何养水的呢?大致说来,一曰勤于兑换,二曰少喂少养,三曰生态养水。第一条我自惭懒惰,每天端上几十公斤的水还真有点顶不住。第二条我自谓贼心不死。这一点,该是与鱼友们心心相印的——我们这些业余玩主,谁不想在有限的空间里多塞进几个宝贝,谁不想把这几个宝贝都催成小牛犊子呢?而如此就要充氧,气泡一鼓哟,水混得更快。第三条,先要说绿水,纵有千般好,无奈看鱼是雾里看花,这份朦胧我消受不起。再就是鱼虫,随着大小河沟的清填,鱼虫也成了稀罕物,每天跑到鱼市上买有点劳民伤财。综上所述,传统玩法于我真是奢侈品,要想玩得好,就要有空间、有时间,有精力。实现之,无外三种可能,其一,转为专业人士,对此我是色大胆小的,其二,等到退休,如果那时腰板还足够硬朗的话;其三,当个大款。这我倒认识一位,自己有个独院,放十几只六十公分的陶盆,雇伙计打理。呵呵,只有眼馋的份。
  读到这儿,我想优哉游哉兄这样的暴脾气要跟我急了:你傻呀,上过滤呀!一语点醒梦中人,后来我试着上了过滤,可左看右看就二字:别扭。想一想,在一只古朴的留着手艺人指纹的泥盆上架个蓝色的塑料匣子,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传统与现代生按在一起,哪还有浑然天成的趣味? 2002年,我在天津鱼市发现了水妖精——由于抱着传统不放,我对养鱼器具的潮流“不知魏晋”——当时欣喜苦狂,可实验一年,大失所望。这“小妖精“的功力,对付几条孔雀还行,碰上能吃能拉的金鱼就歇菜了。之后,我又给中山公园金鱼坊的吴畏出主意,让他研制带底滤的泥盆。他倒是上心,拿出了成品,缸是夹层,底留筛口而成底滤,底滤上水从内壁上四个龙头小喷嘴里流出。不足之处,一是底滤功能不足,二是材质为玻璃钢,失去了泥盆的质朴淳厚。如此折腾,至今我还未找到泥盆过滤的完美解决方案。上次跟hy兄聊天,说到用花盆作过滤,两人一拍即合,可谁也没拿出个东东秀秀。
  但我放弃泥盆,最关键的还不是过滤,而是盆的空间有限。传说中的清朝八大套,最大口径160公分,我是无缘得见了。我所见最大号的,是20年前在水碓子鱼市,人家骚动处,但见一辆大三轮车嗄啦啦蹬来,车上两口大缸,每口怕两人也合抱不住。车后还有一小伙儿追着扶着,好不气派。但那也是绝响了。后来,市面上卖的泥盆多在60公分以下,近期似乎有复苏迹像,也不过70公分。盆小的坏处,一是鱼不得伸展,几近老头鱼,二是水质更易败坏,不好控制。自打养兰寿后,我越发尝到盆小的苦处。一向认为,兰寿若无大体格,是显不出王者之气的,在巴掌大的小盆子里玩闪躲腾挪,对鱼对人都是煎熬。我曾经在55公分的小盆里养了四条16公分的肥寿,虽然成天傻吃傻喝,但转个腰都费劲,半年后便失鳔栽头。想来,这是鱼无声的抗议吧。
  当然,盆状容器也有大的。木海能做到一米八,起初很迷信,后来到白塔寺和中山公园看到了老物件,观鱼效果实在差强。因木色苔色皆绿而水也浑绿,把鱼衬得没神气。号称景德镇产的瓷盆有口过一米的,且白,但白得让鱼发飘儿,发傻,失却了含蓄沉稳的韵致。再说宜兴紫砂陶缸,外壁上弄点诗词书画,倒也雅气,可你把鱼一放进去,便会哑然失笑,那绛黄色的胚能把最靓的鱼衬成土泥鳅。凡此种种,总有这般那般的不如意,最终索性换了玻璃缸。
  容器一变,对鱼的审美随之而变。架上一个大塑料箱做过滤,没觉碍眼;从俯视到侧视,也没什么不可忍受的心理落差。但细细品味,还是觉出其间有微妙的抑或是深刻的变化。联想到日寿、国寿之争,觉得可生发出许多有趣的话题——且听下回分解。
[ 此贴被林海在2006-12-01 11:31重新编辑 ]
离线牧渔人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1-22
的确可生发许多有趣的话题。
继续。
离线僵鱼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1-22
先抢沙发再看文!
离线僵鱼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1-22
没抢着.....
离线gjd520ll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1-22
文笔好!我也用大缸把鱼养在室外,每天起床,吃饭,下班回家,都要看鱼!有时看鱼可以看半天!
离线天山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1-22
端杯茶,细看细品,期待下文
使用兰寿网的签名功能,展示自己的产品和联系信息,方便直接。在任何一个自己的发言后,都可以看到。点击下面连接看详情。联系电话:xxxxxx 微信:xxxxxx QQ:xxxxxx
www.lanshou.cn/read.php?tid=359030
离线hxzaw131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1-22
期待拜读!仰慕中.
离线龟龟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1-22
我看瓦盆养美鱼,能养大、养好的现在越来越少。今年确实有很深的体会,很难维护。而且对于兰寿来说瓦盆更是难上加难。
也不知道在日本有没有只用瓦盆养兰寿不加任何设备的?
再有我觉得瓦盆养殖还是那些传统的品种比较好。因为很多现代新品种都是在现代实施的环境中培育的,老式的养殖方式肯定会水土不服。
明年我的瓦缸准备只养蝶尾和皇冠珍珠了。皇冠还不知道能不能适应!
离线牧渔人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1-22
我看《九门奇人》那本书里,感觉那时的理论是换水勤可以使鱼颜色更好,好像主人公天天换水(全部换)。
离线一竿老竹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11-22
既迷恋瓦盆、鄙夷过滤、确热衷养寿?真服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