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天山是朋友,发这个贴,不是想和他较什么劲,而是想表达几个观点:
!L4Vz7C .$5QM& 其一,
s Wk92x _l 对自己证实得来的东西,说出来就说出来了,但谈不上什么扫盲
$_NYu 对自己引证过来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更要有审慎的态度,欢迎别人拍砖
U:xY~> 特别是兰寿网声名日盛,身为总版,你的观点更要经得起推敲,以免误导
4Cs
|F7R 就比如,关于龙睛和出目的问题,据我得知的信息是
x5[wF6A 日本把中国的文鱼改造成琉金,中国从日本引进琉金后,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短尾琉金,
$'FPsoH 又在短尾琉金的基础上,做出了高背短尾龙睛。
?5(Cwy ? 只是,因为市场营销的策略,借用了日本的名“出目金”。
^$-ID6 在日本,原本是没有短尾琉金和高背出目金的。现在日本的短尾琉金,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CN4Q++{ 不能因为日本出了琉金,就把其后的系列都归到日本去。
^ Q]I)U d>[=] 其二,
yO\.dp 也是我为什么把这个贴到国寿雄风版块里的缘故
J{fTx@?( 就是我认为,金鱼的一大特点就是“串来串来”,不要盲目崇拜所谓的血统论
A)"?GK{* 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商的发达,金鱼之间的混血是很正常的事情
8i:E$7e tH 很难想像,有所谓“平行发展的两条线”。
7]se!k, 就比如当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了日寿而出国寿,而不止一位玩日寿的朋友告诉我,曾亲见日本鱼场引进国寿,改良它们的日寿,等等
.|Unq`ll 所以国寿之发展,就在于兼包并蓄。只不过日本人比我们强的是,他们在混血后更注重提纯,打造自己的品系,而我们在杂交后,品系保持不住,长年累月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XS+2OutVo 5=Cea 其三,
4#?Sxs 归根结底,学无止境。正如天版自己所说
\\w<.\Yh “现在所有的论点都源自于历史资料的记载,没有一个人可以亲身经历过来。所以,推翻原有的记载,一定要有新的可以站的住脚的东西。新挖掘出的史料记载,可能是最有力的论证了。我们翘首以待。”
MvV\?Lzj 只是,在新论证出现之前,不要对老论证过于自信,更谈不上扫盲任重道远云云。不然,你成天扫盲,谁还敢提出什么新观点呢。
|6@s6]%X} 再比如说虎头的诞生,徐金生《中国金鱼》中,即有“史料上记载公元1596年曾出现过,白身子头顶有一朱砂色王字虎的虎头,但未固定下来”的记述(张谦德,《朱砂鱼谱》),而天版所说的“而虎头,则是在国内较晚的时期才出现的一个品种。最早的记载也要晚于日本兰寿的记载很多年”不知出自哪里?据我所知,在傅毅远先生的中国金鱼名录里,曾记载红寿星诞生于1893年。哪个正确,还是两个字:悬疑。
<k59Ni9 这时候,万不可以自己先入之见,而作潜意识的取舍和导向。
=^a Ngq 同理,令鱼冲兄的考证,也未必一定符合历史的真相。我和他也非常希望,有识之士能就此问题,以开放的心态深入探讨下去。
Egy#_ RT{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我不想扫谁的盲。我承认我很浅,很盲,我愿追着光明去。
[ 此贴被林海在2009-02-10 18: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