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2
  • 5657阅读
  • 67回复

大滇说茶1001夜之12 再论烘青与晒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6-07-03
    突然加入了这一段,实在是问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混乱。更有人居然下结论说,大益、下关、中茶等大厂全是烘青茶制作,真是啼笑皆非。 @PYCl  
D/T& 0  
    我还是先说一个结论,再做论述。 6##}zfl  
>g):xi3qK  
    大滇定理。以我个人看法,普洱三个大厂的货,起码98%以上是晒青茶。这个结论,为什么没说是100%,因为我并没有试过这些大厂所有的茶,所以不能打包票。今晚的第一个结论结束。 {i:5XL   
5 IK -V)  
    然后是另一个结论,烘青和晒青说的是毛茶的加工工艺,并非是成品的加工工艺。烘干、晒干、阴干是成品的干燥方式,与晒青、烘青无关。 ^qs{Cf$  
kG =nDy  
    看了一些台湾同行的说法,大厂的茶基本都是烘青,证据就是茶饼最后都是烘干的。然后还有一些茶农茶,把刚蒸压好的茶放在日光下晒,而且拍了照片上传到网站,表明是晒青茶的证据!而某些爱好者,也把这个当做晒青茶的标志。这哪儿跟哪儿啊?非常无语。对于这些貌似专业的说法,我实在无从解释。许多一知半解的人总是这样,听说了几个名词,然后就混乱套用。大滇喜欢的茶友或者茶商有两种,不喜欢的茶商或者茶友同样有两种,而最害怕的茶友或者茶商只有一种。我最害怕的就是,一知半解,貌似专家这种。 HwE1cOT  
h)O<bI8  
    说法:大厂茶都是烘青茶,因为最后那些饼都是烘干的。最要命的是他只说前面这个结论,不说理由。这个理由藏在心中。而他们心目中的晒青茶,原来是晒饼茶。我花了很多功夫才明白这个逻辑关系:那些在太阳下晒干的饼茶,才是晒青茶,大厂没晒饼,而是烘饼,所以是烘青。这个狗血的结论,就是一些貌似资深的茶友,或者某些茶商所持有的观念。 w"-'  
&e#>%0aS  
    甚至还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论据之一,大厂哪里有这么多地方晒茶?只能烘干。我们群里的兄弟我就不说了,去看下大滇的帖子。大厂如何收购普洱茶原料?这个帖子说得很明白了。我今天晚上再重复一遍,一些简单的普洱茶工艺,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青,成为毛茶,这个主要由茶农或者鲜叶粗制所完成;这个是毛茶的工艺。毛茶蒸压、干燥,这个是成品的工艺流程,在精制茶厂完成,例如大益、中茶、下关等;加工成品的过程与是否晒青无关。杀青、晒青,杀的是青,晒的也是青,是针对鲜叶的行为;烘干、晒干和阴干,是紧压茶的干燥方式,是针对成品的行为,这些概念是不可以胡串乱连的。 _h@s)"  
5<%]6cx}  
^8_`IT  
    晒青茶一股太阳味,或者说是臭氧味,非常清楚。而烘青茶的香气比较高扬,十分明显。烘青茶的叶底是很鲜爽的,因为已经停止了转变。因为本来就是绿茶的工艺,烘青茶就是绿茶。所以晒青与烘青在工艺上的区别,本来就不是问题,尤其在新茶阶段,十分明显,非常易于区别。其中,晒青茶的青味,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新茶阶段,香气明显,掺杂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所以我们先从工艺的角度来判别,是不同阶段的东西。本来,这个完全是不成为问题的。我可以下一个结论,市场里超过90%以上的普洱茶都是晒青。 /F>\-    
"E? 8. `T  
    下面我们再说看到的那些不是晒青的茶。   3f 1@<7*  
(thDv rT@2  
    为什么要用烘青茶来冒称晒青茶?我们先得明白犯罪动机,一定是因为有利可图。我大致认为从两个角度来判别,第一,添加部分烘青,增加新茶阶段的口感,这个在早期的下关沱茶里有配比。第二,是为了解决过期绿茶和某些夏茶的销售。我在市场上见过一些廉价的青饼,用的就是过期的云南绿茶制作。本来应该扔掉的茶,压成茶饼来卖,随便卖多少钱都是赚。当然,也可能把这个当做里茶,外面放一些晒青的茶撒面。同样的,很多过期的红茶,最后变成了熟茶的撒面,金毫闪闪放光芒,煞是好看。呵呵,这类熟茶饼几元十几元一饼,外观漂亮,很多人称为用料好,价廉物美。正是因为有这些价廉物美的低价茶,才导致了认真做茶的茶商背上了暴利的恶名。所谓低价就是王道。尤其在网上,我们太多同胞相信满世界都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到处都充满了活雷锋。 c*O{?b  
?;\xeFy!  
    OK,大家先休息下。稍后我们解析下成品的三种干燥方式,烘干、晒干以及阴干。 c0lVt)pr/  
/eM_:H5  
    在很早以前我们说过,茶农茶的几个问题,或者说致命的问题,主要是工艺上的蒸压和干燥环节。蒸这个环节,由于没有锅炉提供蒸汽,导致蒸茶的时间不能控制。茶农茶蒸茶是用蒸锅,或者木头竹子做的蒸笼来蒸的,时间不定。有的几分钟,有的十几分钟,跟火力有关系。大家在茶博会或者其他场所有看到蒸茶的过程,蒸太久容易蒸过头;蒸不够,压不紧,就要返锅再蒸、再压。所以大滇以前提出个定理, 去看一个小厂做的茶行不行,先看有没有锅炉,如果没有锅炉,我基本一票否决。我绝对相信有蒸茶功夫很厉害的人,可以蒸得恰到好处,但是就算功夫再高,也怕睡着;不可能持续的几千公斤茶不出差错。还是锅炉靠谱,蒸汽3-7秒搞定。这个过程,我以前举过例子,牛奶的杀菌,所谓巴氏杀菌,350度吧,UHT瞬间杀菌,牛奶还是很新鲜;人工通过用锅煮来杀菌,那个牛奶不新鲜了。这个就是茶农茶的致命缺陷。 i(eLE"G+  
M6ol/.G[  
    然后回到今晚的主题,干燥。我可以保证,现在80%以上的茶品都是烘出来的,而我同样可以确认,正确的烘,并不会影响到茶的品质。太多人不明白茶厂怎么烘茶了,闻烘变色,甚至跟烘青挂钩。 |( %3 '"Z  
W#p A W  
    我们来分析成品的三种干燥方式。 =~Ac=j!q  
N XAP=y3  
    第一种,烘干。所有茶厂基本的主流方式,是烘房烘干。这,居然成为茶农茶攻击的目标。正规茶厂的烘房,是利用锅炉余热,引入发热管,类似北方的暖气管一样的。在室内,茶饼放在架子上,室内温度在30-40度,烘上2-3天,也就是48-72小时。当水分含量检测在10%之下,即可出厂。那些完全不懂茶厂运作的山寨茶销售者,则在“烘”这个字上做文章,当做明火去烘,以为跟放电炉或者火炉上面那样烘,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攻击。以上我说的是正常的工艺。当然也有一些不规范的茶厂,和一些茶商,要求尽快出成品,当天送原料进去,第二天就要求出厂。这样的茶商,主要是春天的时候去收茶,然后立刻交给茶厂,做成成品,自己发回本省,不愿意等几星期,所以要求快速烘干,那烘的温度就会很高了。一般来说,我认为制茶最合理的周期在4-6周。4-6周,已经是我所认为最短的周期了,而很多茶商是不可能在西双版纳或者云南等这么长时间的。所以我武断地下一个结论,当年3月15日前销售产品早春茶的,这些茶我会看都不看。 GN36:>VWb  
   -0KQR{LI  
    云南的台地春茶,正常年景,2月底开始可以采摘,干旱年景,还要延迟。毛茶晒干后必要的处理,至少三周,干燥+包装成品,4周算快的。大厂这样的烘干方式,是无可厚非的。顺便说下,烘干也只能是唯一选择,因为不能晒干,也不能阴干。为什么不能晒干? 因为晒干是大忌,对普洱茶的伤害非常之大。在蒸压过程中,茶吸收了很多水分,同时,由于毕竟是高温,茶受到了一些伤害,在日光下暴晒,水分晒干的同时,茶的香气也带走。这个时候,只能用文火慢慢烘干,暴晒损失茶气过大,导致后期茶质单薄。这个是不能晒干的理由。那么为什么不能阴干呢?原因非常简单,阴不干。由于大厂的茶,用机械压制,一般压力较大,茶压得比较紧,并不透气,内部阴不干,会导致外干里不透,内部发霉,长黄霉,彻底报废。这个是大厂茶为什么只有一种选择,烘干的原因。 0:W*_w0Ge  
PB !\r}Q  
    第二种干燥方式,晒干。这个是我觉得最不靠谱的一种方式。紧压茶晒干,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刚才讲到的问题,对茶质伤害过大。第二是有可能晒不干,外酥里嫩。太阳并不是每天都很配合的,有时,太阳也不是那么厉害。简单说,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式。呵呵,然后许多人搬出祖先来了,说祖先做茶怎么干燥的?难道不是晒干的?有人更不靠谱,直接说:我家世世代代做茶,都是这么晒干的?世世代代做茶?忽悠谁也不要忽悠大滇。翻开历史一查,1995年以前,有那个家庭还在自己压茶?我们党在1949年,已经把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灭掉了,直接进入工业化生产,小农经济,只能世世代代做毛茶,做晒青茶。根本不能做成品。而且,在很多年,以粮为纲的年代,根本不在做茶。做茶都是国营农场干的事了。所以,不要轻易搬出我爷爷的爷爷来,大滇并不会被这些吓住。   \wmNeGC2  
   1dhp/Qh  
    OK,回到最后的一种,阴干。只能用于石磨压制的饼,并不适用于机制饼,大滇的熟饼、荒野沱这些都是烘房烘干的,生饼都是阴干的。阴干需要7天或者更长时间,所以大滇的交货周期并不能确定,靠天吃饭。当然,如果非要赶时间,OK ,进烘房,3天搞定,但我个人品牌的茶,不想这么做;当然,订做的茶如果催时间,催交货,我保证按时交货。 4KB) UPW  
OL{U^uOhY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再次明确,烘青与晒青,是对鲜叶而已。跟成品的干燥方式无关。 O/gBBTB  
Fm\ h883\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到此结束,谢谢。OVER!
离线鱼味无穷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6-07-03
鱼缸加茶叶治病吗 想不到有什么联系
离线yinchao11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6-07-03
看看学学
离线1379689363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6-07-03
茶水能养鱼吗?
离线fsrgb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7-03
路过,看鱼学茶,哈
离线qixing_7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7-04
喝茶赏鱼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7-05
大滇说茶1001夜之13 普洱江湖那些帝国--大益篇(中)
    今天要讲的问题:第一,是勐海茶厂的茶园;第二,是7542的配方;第三,是所谓的88青;第四是勐海茶厂现在和未来的经营战略。 }TD$ !  
AU@K5jwDwQ  
    第一个问题,茶园的问题。勐海茶厂有多少亩茶园呢?据有关资料,协议的有2万亩。这2万亩,不是勐海茶厂自己种,而是依托于茶农种。我说过,勐海有种方式,因为地广人稀,你可以出30万元,我帮你联系当地政府,去承包3000亩荒山,你种什么都可以。也就是说,你出300万元,就有3万亩,可以请人种的。当然,你会继续花钱,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勐海茶厂租了2万亩地请茶农种茶,然后晒青,交给勐海茶厂。 Hp;Dp!PLa  
c!"&E\F  
    我们来推算一下产量,因为是自己的茶园,意味着春茶、夏茶、秋茶你必须全部接收。按云南茶园产量40-50kg一亩计算,年产茶800-1000吨。如果是2005年前,绝对用不完这么多料,在2006年后,这个就不够了。所以,勐海茶厂的大部分原料,仍然依赖于外面收购。按目前的产量5000-7000吨而言,大家可以估算,超过80%的茶不是用自己茶园的茶做的。 F3[3~r  
)P>Cxzs  
    从这个简单的数字,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很多有用的信息。1000吨里按比例,300吨春茶、400吨夏茶、300吨秋茶;这个是必须每年都用掉的。怎么用?第一是发酵熟茶,第二是拼配,总不能把夏茶秋茶都扔掉吧。回到收购方面来说,要收购5000吨以上的茶,是一个巨额数字,1000卡车茶。那么,以勐海茶厂1200个员工,其中工人800多,销售人员100多,行政人员100多;负责收购的人,就算20人吧,人均需要收购250吨茶;所以,在毛茶收购环节,想把关多严格,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必须重视后续精加工的缘故。对于大宗商品,为了保持品质的稳定,以及充分利用原料特性,降低生产成本,这个是拼配的本源,而口感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 bJ8G5QU  
Gr6XqO_  
    这个就是我们解读勐海茶厂茶园的意义。所以,有人说勐海茶厂的茶,全部是烘青,理由是勐海茶厂没有那么大地方晒青,这是完全靠不住的。因为原料大部分是收购来的,是人民战争,在家家户户或者粗制所完成了晒青毛茶制作才进到茶厂里的;而自己的茶园茶,也是通过包给茶农完成这些过程的;自己建立的粗制所,也是为了完成晒青毛茶的制作。 6( TG/J  
FRpTYLA2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接着第二个问题,拼配,尤其是说到7542的拼配,OK。我们上次说到,7542是1981年才完成配方,82年才投放市场生产的。所以为什么叫做7542,实在无法理解。要来解说 7542的配方,关键在于4,这个4,4级茶,是一个综合评定,并非是说这个茶是纯粹的4级茶制作。7542面茶用3级茶,里茶主要用4-5级茶制作,综合评定为4级,以此命名。正如7581,用的7级茶撒面,8级茶为主,9级茶少量,最后综合评定为8级茶,命名7581。就这么简单的一个茶,最后被神化为标杆,然后再把标杆神化,变成了最佳普洱茶品的代名词。我们把普洱恢复到原来的面目,打回原形,不过是一些粗茶而已。当初并没有人动那么多脑筋在这种地方的。 |NFX"wv:c<  
!Tuc#yFw  
    第三个问题,关于88青的问题。太多问题了,讲起来复杂,先休息一下,喝口水再继续。 1L.H"  
QU0K'4Yx5j  
    说到88青这个具体的茶,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但是这个茶引发的后果相当有趣,成就了7542的标杆地位。我们先来说88青是什么。这个茶呢,是香港陈国义先生所藏的茶(当然,不是他定制的);一批7542,一批卖不掉的茶。当时呢,大约是1992年左右,动荡时期,中茶旗下各厂要么忙着倒闭,要么忙着独立,销售确实非常之差。陈老先生比起当时内地人来说,算有钱吧。最早的成本,是不到50元这样的成本拿的,是大件,84片。陈老从别人手里转手过来,估计也不过100多港币一件货,估计说到这里,就大有人愤怒了……我告诉你7581,当时88年的时候,3毛钱-4毛钱一砖的市场零售价格。当时拿了多少件呢?据说有300多件7542,1989-1991年的,花了人民币应该是不到2万元。然后陈老先生会估计觉得放在香港,仓库较贵,就随便放在云南存放了。后来普洱茶突然爆发了。2003年,10多年的茶了,卖120元港币,而2004年后炒到了18000人民币。 lAuI?/E  
;7CE{/Bq.p  
    这件事啊,听了的人都眼红。后来有一帮人就说了,凭什么你的7542是88青,我的就不是。嘿嘿,就出现了2种版本的88青。一种是90年代的7542,现在都当做88青卖了;一种是2000年后有人做了湿仓再退仓卖的。我相信再过100年,88青仍然会层出不穷地在卖。再过20-30年,有谁说得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而这个,居然就成了收藏7542的理由,谁都想变成88青。大滇的解析可能直白得让你吐血,永无希望。88青的有名,第一,是收藏他的人善于炒作,第二,阴差阳错,干仓存放,所最终导致的结果。 N9IBw',  
.r!:` 6  
    我们要问一下,这么多年来,至少上百个批次的7542,有谁又搞出来了88青?嘿嘿,然后又有人说了,要很多批才出一次。那你又如何跟我解释说7542的配方是稳定的?既然是稳定的,那为何只能出一批88青?如果是不稳定的,现在收藏那么多7542,有多大可能再次变成88青?难道,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其实,现在很难分清楚,是那批茶的品质好,还是纯属炒作;因为在相同年代的茶里,你无法找到可以PK的茶。当时本来就生产那么少的茶,就是物以稀为贵嘛。我记得之前勐海茶厂的厂长卢云,还有一个好像叫做李文和的副厂长说过,7542,在2005年前,是每个批次,只有100件,3吨茶! 现在,各位,年产1万件?还是5万件?以勐海茶厂最低产量5000吨计算,至少7542占据了5%吧,250吨,1000件是15吨,1万件是150吨;而2万件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懂的。 xe5|pBT  
g|_-O" l  
    我想起有件事。大家知道,古代的瓷器是很值钱的,有一年我去景德镇,朋友送我几个碗,说是宋朝的。我坐飞机一直捧在手里,带到昆明,然后找博物馆鉴定,出了证书,欣喜若狂,果然是真品。然后问到价格,说30元一个,因为,那个碗是民间用来吃饭的碗,现存几十万个,不值钱。所以,这种大量的货即便品质超过88青,也难出什么神话了,谁拿不出几百件7542呀。 ]0<T,m Z  
-Gjz;/s%XH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明天请假一天,因为明晚有事。后天继续讲,目前风头正劲的几个大益茶;大益普洱茶的操作策略;对于收藏什么样的大益茶,以及大益茶未来的升值空间;简单做个介绍,希望对收藏者有所帮助。 yAO Ye"d  
ek6PMZF:'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到此结束,谢谢。OVER!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7-05
大滇说茶1001夜之14 普洱江湖那些帝国--大益篇(下)
    关于勐海茶厂,今天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存大益茶的意义;第二,大益未来的方向;第三,大益热门茶点评。三个问题讲完,洗白白休息。 lJHV c"*/  
QfjgBJo%  
    首先,我们知道,很多人存大益茶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增值,只是为了以后喝到好的老茶。当然,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存大益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值增值。听了大滇之前的课,很多人又开始犯嘀咕了,完了完了……我首先给大家一个定心丸,增值我不知道,保值的可能性应该有超过50%的可能。但我真的希望大家了解,你自己到底是为了喝到好茶,还是为了保值增值,这个非常关键。 GZgu1YR  
     eZ+pZq  
    从增值保值的角度来讲,我是不推荐的。因为流通的原因,过去的成功并不易复制。如果藏点自己喝,那还是可以的。如果你一定要藏,大滇给你的建议是,以熟茶为主,以常规货为主。为什么说能够保值,这个会在下部分大益未来的方向里讲解,因为你只有熟知大益未来的方向,你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如果你是自己喝,藏的数量想必不是太大,我就忽略了。反正是爱好,人总得有点爱好,花点钱应该的。就算是毫无意义,也要花,不然,钱都给老婆花了,多冤呢。对于藏茶保值的,我个人给出“整件、熟茶、常规”,六字真言。 \d~sU,L;]  
d%tF~|#A%  
    整件的身份若干年后容易证明,并且有一定批量,相对来说销售成本较低。如果你只藏了两片老茶,开了一片给客人尝试,就会非常心疼了……大益的熟茶,由于批量的原因,相对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选取溢价不高的茶,常规茶来存储。对于贡沱、易武正山、亚运等等噱头十足的茶,个人建议避开。V93、7262、8592这些被忽视的常规品种,相对风险较低。这些茶溢价比较其他产品,如勐海之星之类,不大;而且每年都出,比较有影响力,所以后期出货比较容易。但,同样原因,暴利的机会也会比较少。总之,我提倡大家以自己的品饮标准去购买茶。当然,如果你耳根子足够软,听了很多藏大益暴富的故事,忍不住的话,请尽量参考大滇所说的标准。 .*+?]  
         CD|)TXy  
    呵呵,下面,我们谈一下大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大家增强对藏茶的判断。无疑,大益在走一条革命性的路。 这条路,让我很看好,却又觉得惊险万分。从营销的角度,大益目前正在抛弃传统渠道,走上专卖的道路。勐海茶厂的董事长邓增永博士,是我在中茶的同事。目前大益的模式,显然正在按邓博士所期望的方向走。邓博士的话,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都不是在批发市场出来的。所以,大益的方向,应该是远离传统的批发市场,走向专卖店。大家从大益近年来的专卖店数量可见一斑。 y ;W|)  
D90m..\w  
    传统的渠道导致了价格的混乱,不可控,还混杂着B货问题。但问题也正出现在这里。以往,大益太过依赖于传统批发市场的销售,导致了现在两条腿走路,专卖店明显弱势,盈利能力不强。所以,各位,大家就知道了,现在大益的价格,为什么还这么优惠,是因为还有传统渠道存在。如果没有传统渠道存在,专卖店全部统一价格了,各位,那时就不要在淘宝上买大益了。专卖店的策略,有相当大的风险性,赌的就是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成功了,大益将会是一个巨无霸企业,失败了,大不了重新回到批发市场。所以,这个赌,是一定要赌的。各位,藏大益的朋友们,赌的保值升值,实际上就是赌大益渠道的控制了。如果大益成功了,各位手头的茶,价值按零售价格算,是非常之可观的。风险在于,大益把价格拉高了,会不会给其他竞争对手带来机会?会不会把消费者吓跑?消费者对大益的忠诚度有多高?所以,我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希望大益能够打造出世界级的品牌的。这个是对整个中国茶业的贡献。而从行销角度,我个人也确实非常认同这一策略。不如此,不足以成就品牌。其实,按销售额计算,大家都知道,七彩云南的销售额超过了大益,而在批发市场,七彩云南无足轻重。如果我说,七彩云南的利润高于大益,相信没人会怀疑。到过云南旅游的朋友就知道,旅游景点,七彩云南无处不在。我们不去谈所谓最大的学费茶是七彩云南这个问题,起码,他运作的商业模式,迎来了厂商的垂涎……我知道,大益在走专卖店模式,中茶在走旗舰店模式……路,不走怎么知道不行?我们在观察,我们在学习。大家休息下,稍后继续。 7!.#:+rg5#  
Uz(Sv:G  
    回到生活,回到普洱。大益普洱,影响你我的生活。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些大益的产品。 'r_{T=  
         > cFH=um  
    大益的产品,现在是越出越多,品种不一而足,实在没有能力一一品尝了,所以只能概述。现在流行的现象是,大益普洱,是要存放的,不然不好喝。而我发现的现象是:大益普洱,定制的,一般现喝都不错。前一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多新茶客针对7542之类来说的。也有人据此提出了,现喝不错的茶,都不能存。当然,还有人说了,老茶都是当初不好喝的,当初好喝的,早喝完了,留不下来。这些,各有各的道理。生茶我就不点评了,只说下熟茶。   2S'{$m)  
     `uL^!-  
    7572 ,这个茶,我个人建议三年左右开始喝。当然,你要越陈越香,也是使得的。V93这样的,还是多放几年,5年吧,感觉火味重,上火厉害。7262、勐海之星、8562这一类,至少放7年以上吧。那么现喝的茶呢,901贡沱 ,某一年的红韵(忘记了),感觉不错的。今年的所谓龙柱这样的,也算不错,但小贵。作为大益的茶,不好做评价,说好,是托;说不好,也不好。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自己多试试。 !ER,o_T<  
(80 Tbi~+  
    关于大益,原来计划讲两次,无意中多讲了一晚。明天晚上开始讲下关。 D*!p8J8Ku  
?V6A:8t,  
UuDs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到此结束,谢谢。OVER!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7-06
大滇说茶1001夜之15 普洱江湖那些帝国--下关篇(上)
    呵呵,今天是大滇说茶1001夜的15夜了,坚持! VKzY6  
O3H~|R+^  
    关于下关,我们今天只讲两个问题,下次再讲下关的具体产品。第一个问题,下关茶的烘青问题;第二个问题,下关茶的烟味。这两个问题,是下关最普遍的问题。 6g\SJ O-;N  
fb8"hO]s  
    是不是烘青,关系到存储问题。谈论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是热门话题。我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部分下关茶里确实有烘青;第二,下关的茶里,也有没有烘青的。 gWlv;oq  
uK_Q l\d  
    我记得在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里,有讲过下关沱茶的配方,其中10%-15%的烘青,主要用于提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找到一些下关茶烘青的证据。我不知道哪位手里有这个茶,下关茶厂2010年甲级沱茶,生沱100克,专供四川重庆地区。这个茶还有2009年的版本。 XQI. z7F  
   EP!zcp2' C  
     h!c6]D4!L  
    包装纸上表明了配有云南大叶种烘青茶,事实上,在更早期的下关沱茶里,配烘青茶,是个标准的配方。而早期的下关茶里,从来没有说是普洱茶,只表明是沱茶。我想,四川、重庆的茶友,应该明白,重庆沱茶是很著名的茶种,并不是普洱茶。作为做茶人,我很理解为什么要做烘青的配方。在新茶阶段,苦涩难当,配点烘青茶提升香气,是利于立刻销售的。尤其是新茶阶段,隔着包装纸,你都可以闻到高扬的香气。至于后期的陈化,那还有85%以上的晒青茶为基础,并不会没有变化,但烘青茶的味道也会得到保留。因此,为什么老的下关沱,多年后苦底仍然很明显。OK,请理解这一点,当你在新茶阶段得到了香气高扬的享受,陈茶有些许遗憾,也正好是一个平衡。有一些茶友觉得自己受骗了。不,不要这样,注意看茶品的说明,不要那么着急地打开茶就喝。 2=?/$A9p  
         _oOE MQb  
    大家注意看这两个包装纸后面关于保质期的说明,很严谨地表明了保质期。通常,我个人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时期,保质期标示不同,区别了是否添加了烘青茶。在此,我同样要批驳一种言论,就是下关茶都是烘青做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提醒大家温习我们之前的内容,烘的是青,是鲜叶;烘干的是成品,是饼砖沱。 h( lkC[a&  
wW5:p]<Y  
    我们已经看到了最差的结果,但是至少85%是晒青;而在大部分品种里,下关的茶是百分百晒青。我看到很多言论质疑大厂有没有能力生产成千上万吨晒青茶。与其质疑,何不亲自去茶区看看?然后我再说烘干的方式。由于沱茶加工,是用沱茶机器压制的,非常紧,不烘干无法干燥。所以,谁若告诉我沱茶是阴干的,我跟谁急。顺便交待一下,为什么沱茶少见茶农茶;就是因为需要沱茶机。既然有了这样的结论,我很坦然告诉大家,沱茶都是烘干的,大滇荒野沱也不例外。至于下关的烘青问题,厂家已经明示在说明上了,大家购买的时候可以注意。 ']'H8Y-M  
0I|IL]JL  
    今天中途我们不休息了,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下关的烟味,下关标志性的烟味。 014p= W  
&c;@u?:@S  
    首先我们谈下烟味的由来。实际上,在大滇看来,烟味和糊味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也是有区别的。但太多的人把烟味糊味混为一谈了。我这里再次强调一点,烟味和糊味的区别。 -N'xQ(#n3q  
Q i&!Ub]  
    第一,口感是有区别的, 这个大家去体会。 d[h2Y/AR  
< 0S+[7S"  
    第二,用客观事实来说话。糊味是杀青过程中产生的,伴生物是黑点,具体下来,又分两种。请注意了,这个非常关键,茶农手工杀青和滚筒杀青。茶农手工杀青的茶,用的工具是铁锅,糊味的产生通常会伴随着黑点;滚筒杀青,伴随的是焦片(糊片)。这个是通往大师的必修课。拿起一堆毛茶,装模作样看看,然后告诉人,这个是机制茶,这个是茶农传统杀青,使得小姑娘一脸崇拜地看着你。黑色是炒茶过程中产生的,茶叶上的物质,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锅上掉下的。而炒茶时候的爆裂声,其实是叶子受热不均造成的。此时局部地方会烧焦呈圆形, 3Thb0\<"  
在很局部的地方,如果黑点多,焦片少,无疑,手工铁锅杀青的可能大些。搞清楚这一点,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涉及到对春茶、夏茶的判别。OK,春茶出现糊味,会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烟味,然后判断为夏茶。曾经某茶厂厂长闹的笑话就是这样,具体名字就不说了。 NF/@'QRT  
   wI\ n%#  
    下面我们来说正牌的烟味。正宗的烟味,我得摆明我的立场,我不鼓励出烟味,也不赞成出烟味,烟味是不健康,不好的味道。 gEWKM(5B}  
>.P/fnvJ  
    讲烟味,这个要回到传统。在很久很久以前,用铁锅杀青,烧柴火,呵呵,会吸收一些柴火的味道。实际上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用干柴,烟火味,不会太明显。到了夏天,虽然完成杀青这个过程没有问题,产生的烟味也可以很淡;但到了雨水天,就有点杯具,晒干就成为问题了。这个时候,在锅上方1m多处,竹楼上第2层;或者锅上面1m多的地方,放了一个架子,类似铁丝网的架子;茶摊放在上面,下面做饭做菜做猪食;上面就这么烤着,不是高温烤。这么烤一天两天,茶就干了,自然也吸收了这个柴火的味道。我曾试图拍下这个东西的照片,被茶农制止了。为了相机以及人身安全,我没有拍下来。总之,是为了解决雨天不能晒青的问题,才有了这个烟味。而茶厂或者初制所,有烘干机器,不会出现这样的烟味,夏天也不用发愁。而一般的茶农是没有烘干机器的,只能用这种方式。 aD 33! :y  
f7y a0%N  
    关于春茶、夏茶的问题。为什么下关以前的茶多烟味?想想以前的普洱茶的地位,你会明白很多的。事实上,现在很多茶厂也可以生产出带烟味的茶,并非下关专利。只要你想,我也可以帮你收到有标准烟味的茶。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我认为中茶2007年最好的生茶,大叶青饼,就有明显的烟味。但其综合口感,仍然让我颇为喜爱。我记得2007年,有北方的茶商来中茶,要订货,就是要求定有烟味的茶。认为,第一,那个起码是大叶种茶,云南茶。第二,那个绝对是手工茶农茶,不是机制茶。 f 7g?{M  
YA7h! %52)  
    呵呵,再说说烟味的褪去问题。我对烟味能否褪去表示怀疑,因为2006年去某茶厂,他们正在太阳下晒茶。他们那批茶,十年了,竹筒茶,烟味非常重,褪不掉。我们看见晒,就问人家为什么要晒;他们说卖不掉,烟味太重,所以晒晒。当时撬了一泡喝了,烟味确实还重。我喝中茶的大叶青,新茶的时候非常讨厌,后来越喝越觉得不错,虽然依旧是烟味。 wi{qN___  
<<xUh|zE  
    呵呵,下关的主要问题,今晚就先讲这两点。下次,具体来说一些茶品。 AsBep  
RbexsBq  
*} yOL [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到此结束,谢谢。OVER!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07-10
路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