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2
  • 5748阅读
  • 39回复

水族世界——《饕鳞四问》之“四问:国货还是国粹”——转自鱼爸鱼妈(林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子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3-02-03
— 本帖被 子期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3-10-15) —


    对“饕鳞”的另一个质疑,是它日本琉金的“血统”,其他如泰狮、泰寿,日狮、日寿等,也都引起了“非我族类”的争议。特别是这些“舶来品”竟能在神州大地呼风唤雨,更激起“民粹派”的义愤:“日寿泰寿,不就是弓背寿星吗,日狮的大长尾,泰狮的公鸡尾,我们早就有啊。”有人甚而提出,中国鱼赛,“外国鱼”不得入内。

     这样的论调,让人啼笑皆非。论“血统”,则普天之下,有哪国金鱼不是中国金鱼的后裔,说这是“他乡游子”到中国“认祖归宗”,有何不可?说自家早已有之,则多少有些“鸵鸟主义”,也低估了玩家的辩识力。任何事物要发展,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智慧,而“兼容并蓄”的前提,就是先要看得见人家的好。在《感悟金鱼》中,李振德先生不吝笔墨谈到了日本金鱼的创新与成功之处,指出:日本“在不断从中国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对本土的金鱼加以改良、优化……重视选择和培育表现日本民族文化的金鱼良种,不断探求审美意识的创新和发展,造就了本民族的特色与风格的日本金鱼”。

     一语中的!这才是中国鱼人应当潜心思索的地方:引进外种并不可怕——坦率地说,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繁育出的金鱼,都可视为“中国金鱼”——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本土金鱼做出中国特色,能否让它拥有华夏民族的审美风范和文化品位,甚而成为中国文化远播世界的使者——噫,这近乎痴人说梦了吧。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2-03
     今天提起金鱼,我们最常听的口头禅:一,中国是金鱼的故乡——把老祖宗留下的瓶瓶罐罐当作炫耀的资本,一门心思吃传统文化的利息,实则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二,金鱼是中国的“国粹”——那么“粹”在何处?常看人拿金鱼出口说事,开口远销海外,闭口享誉全球,却不问,中国金鱼在外人眼里究竟是什么“货色”。熟谙金鱼出口贸易的专业人士告诉笔者,当下,我们的“国粹”在海外不过是日本、泰国金鱼的廉价替代品,这在国际金鱼市场早已是人所共知的“通例”。是止于“国货”还是追求“国粹”,中国金鱼正面临自我更生的抉择。

     如果堪称“国粹”,则金鱼,必应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系统中观照,必应寓寄中国艺术审美与创造之精髓。精髓何在?在乎一个“道”字。对中国人而言,生命的终极意义尽在对“道”的体悟、呈现与践行,“天道”即是“人道”,故有“天人合一”。“道”,统摄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审美观与伦理观,实为“真、美、善”之三位一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此观中国文化,则“一”以贯之,经脉全通;以此观中国金鱼,则“一”脉波光,万千鳞动。只因金鱼之奥妙,皆源于对鲫鱼之自然“变异”的把握,而中国先民,或许是这个星球上对“变易”之道最有心得的族群。“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互,变幻无穷。中国金鱼,是“变”中求“美”的生动杰作,细说来,又有“变机”—“变化”—“变通”。

     “变机”,即金鱼基因突变的机会。日本金鱼的一代宗师宇野仁松,曾不无敬畏地谈到:“中国人的金鱼文化扎根之深,普及之广,日本养兰寿的这些人是望尘莫及的。一千五百、两千年来人家把金鱼文化一直发扬流传着。这样一来在颜色突变,或其他突发状况下,可以得到一些怪鱼。病鱼也好什么也好,有人就是因为得到了怪鱼而抓住了机会”“做不出怪鱼就不是真格的………兰寿就是金鱼中杰出的怪鱼。从兰寿里要再演变出更奇妙的鱼才好。”今天,当我们对日本金鱼的“精纯”路径顶礼膜拜时,是否也该倾听宇野仁松的由衷之言。“变异”与“提纯”,本是金鱼发展之双螺旋,偏废任何一方都将遗患无穷。

     由“变机”而生“变化”:同一品种,形色各异,形色间再作排列组合,不胜枚举。进而,不同品种杂交,又出“双料儿”、“三料儿”、“四料儿”,故有“五花翻鳃龙睛球”这等名字都让人眼花缭乱的“怪怪”。怪归怪,中国人对繁复的追求,实则是对“道”的自然演绎:“天地之大德曰生”,每“变”出一个新“戏法儿”,中国人就能领受一分“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大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造出万般品类的水中鳞物,哪怕看上去且“怪”且“丑”,中国人也能一饮“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的“大美”。今天,当我们为日本金鱼的“一”意孤行而唏嘘时,是否也曾体会先人们对 “善”“美”一体的深刻洞见。笔者认为,保持品种多样性,是金鱼“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之要义,更是对中华民族美好品性的美好传承。“多”固然易流于浮泛,但“多”,亦是“博大”之基本,关键是,如何“精深”。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2-03
    只不过,中国鱼人对“标准化”的精深并无多少兴致,因他有“变通”。成语讲“穷则思变”,金鱼是不穷亦变,而中国鱼人竟能随“变”赋“形”,随“形”写“意”,“无至而不通”,为何?因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在中国鱼人眼中,金鱼的万千变化,无论达“标”与否,都是“气变”之表征,所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由此可知,为何中国审美,最讲“气韵生动”——若金鱼是“艺术品”,则当以它的“形”、“色”、“游姿”表达宇宙之“气”在鱼体中的流转与充盈;最讲“得意忘形”——只要鱼能表达出做鱼者的审美趣味以至精神气韵,则它的“形”、“色”、“游姿”便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因此,每逢听人说要把日寿式的细化标准移植到中国,我总不置可否。依笔者之见,当下中国金鱼的症结,不在标准应否细化,而是作为“活的艺术品”的基本标准都尚未达到——既然是生命体,则需“平衡”、“对称”、“完整”……但看鱼市乃至鱼赛,能达标者有几?故先要有“活”,方能谈“艺术”;正如“多”之上,更需求“精深”。只是这“精深”,当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语境之下:比之外在标准的型范,它更关注创造者对“道”的领悟,对“气”的运化,对“意”的妙会,其内蕴,绝非雕出个手工模子可以拘囿。

     身为中国鱼人,成就中国金鱼之艺术,是本然的使命。在谈完日本金鱼的优长之后,李振德先生写到:“在金鱼世界的百花园里,日本的樱花美丽,然而傲雪的寒梅更加娇艳。中国的金鱼也不乏精品之作。”殷殷之情,感佩于心,“不乏”二字,却让人徒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慨叹:“无人会,登临意”,而我,亦无“吴钩”可看,只得手拍缸壁,问这浑然无所知的“饕鳞”——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许在“变机”—“变化”—“变通”之外,我们尚需一“变”——“变革”。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2-03
后记:

这篇文字,融会了笔者对金鱼的若干思考,也是向李振德先生的致敬之作。

十月参加北京金鱼锦鲤大赛,幸得李先生惠赠《感悟金鱼》一书。新出炉的,我亦连夜捧读,爱不释卷。次日同坐一桌,我对李先生讲:“您把我想到的都写到了,我没想到的,您也都写到了,我就别动笔啦。”“可别这么说”,李先生谦和地笑到:“你肯定有自己的角度去阐发,我等着看你的文章。”

于是,有了这篇“读书心得”。要说感触最深的,则是“结束语”中的这段话:“回忆鱼情往事,尽在感悟之中,养鱼之道万变不离其宗。一要讲科学,二要讲爱心和悟性,三要讲执著与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金鱼虽小,乃华夏文明千年雕琢一灵物。其内涵颇深,其发展与时俱进,永无止境……”

“万变”之“不变”,当是中国鱼人薪尽火传的爱鱼之心!
离线aggoom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2-03
lz还真是勤劳的小蜜蜂啊。啧啧
离线ds大圣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2-03
真是费心了
离线鱼随水影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2-03
好好学习。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2-03
回 aggoom 的帖子
aggoom:lz还真是勤劳的小蜜蜂啊。啧啧 (2013-02-03 12:45) 

搬家完毕。。。。静等林海老师新作吧~
离线阳台蝶尾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2-03
学习了,楼主辛苦
离线观澜金鱼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2-03
学习了、感谢LZ搬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