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鳔的主因我认为还是家庭饲养水体小,饲养密度大,造成鱼运动量不足。其实现在鱼场也很多喂颗粒料的,但失鳔的情况比较少,与家庭环境主要区别在于鱼场都在大池子里养鱼,而且都是绿水,水中能见度差,鱼食撒下去就沉底了,鱼为了觅食,需要在池子里不断游动,平时运动量很大。鱼场一般一天只喂一顿,早晨喂,鱼一直吃到中午,下午就没食吃了,鱼只好在池子里自己啃苔啃藻,也需要很大运动量。到我们家庭环境下,水面小,觅食就太容易了,很快吃饱,运动又少,就容易积累太多的脂肪。人胖了容易得脂肪肝、胰腺炎、糖尿病,鱼也一样,得了脂肪肝后消化能力变差,肠内细菌过度繁殖,产生大量气体,鱼就容易漂。过度的营养摄入让鱼性腺过度增殖,鱼卵巢、精囊和脂肪一起撑大了肚子,压迫鱼膘,鱼可能会趴缸、栽头。家庭饲养因为水体小,水中溶氧量可能会不足,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能会高,这都会影响鱼的活性,造成鱼更加不喜运动,加重运动量缺乏症。 Q$a
要控制失鳔症,个人认为要采取两个措施: @-"R$HOT
1、控制喂食,在家庭饲养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通过控制饮食的方式来降低热量摄入,防止鱼过度肥胖。颗粒料的热量密度太高了,要知道中国人在养殖金鱼几百年的历史中,几乎都是用鱼虫作为饲料的,鱼的肠胃早已经适应了这种饲料。而活鱼虫90%含水量,热量密度其实很少,捕食鱼虫显然比吃颗粒料要耗费更多的体力。鱼一分钟吃下的颗粒料所含热量,可能比吃10分钟的鱼虫所含热量都高。颗粒料喂多了很容易发胖。在饲料种类选择上,我主张喂高蛋白低淀粉含量的饲料,比起淀粉来,蛋白更不易引起发胖。 w%xCTeK[
2、降低饲养密度,增加水中含氧量。大缸稀养才能出大鱼,饲养密度高了,喂食再多鱼也不长个,只长肚子,肚子太大了就容易失鳔。当然有些种类的鱼,比如蝶尾,大缸养会影响尾型,但用小缸养也不能密度高,否则控制饮食后容易互相咬尾,降低密度后咬尾的现象会大大减轻。氧泵一定要有,水中含氧量一定要足,气头缸两边一边一个,以使缸中氧气均匀,含氧量不足鱼活性不佳,运动量小,也容易失鳔。 U7H9/<&o
?CY1]d
j*zD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