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2
  • 5851阅读
  • 28回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山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4-03-17
:4D#hOI  
这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句话,此句所在段落的原文是: uPpRzp  
7TQh'j   
\..(!>,%F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f-tV8  
= *A_{u;E  
4l?98  
r4xq%hy  
$u4esg  
翻译过来就是: \g}FoN&  
NOa.K)^k  
dMwVgc: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1LjYV  
nWK"i\2#G  
@$79$:q N  
从此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合乎自然天道的。而且,只有百姓富裕起来,才会有条件去知晓礼义廉耻。所以,“为利往来”的商人是为太史公所赞扬的。只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在后世被儒家人士所鄙弃,给其加上了“利欲熏心”之类的贬义,后人也沿用之,但这已与太史公的原意大相径庭。 [VPqI~u5)  
7}r!%<^  
#1zWzt|DW  
':!;6v|L  
=k[!p'~jD  
R^F99L  
=fHt|}.K  
+WwQ!vWWd  
7@vc Qv kC  
以上文章摘自百度,个人赶脚,值得不少玩儿鱼的人一看。 &K^h'>t'  
2+GF:[$  
5Kv=;o=U  
您也可以说说您的观点
使用兰寿网的签名功能,展示自己的产品和联系信息,方便直接。在任何一个自己的发言后,都可以看到。点击下面连接看详情。联系电话:xxxxxx 微信:xxxxxx QQ:xxxxxx
www.lanshou.cn/read.php?tid=359030
离线秦皇拜寿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3-17
   仔细阅读
离线金鱼华影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3-17
拜读
离线阳台蝶尾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3-17
温故知新,学习了
离线caiduoyu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3-17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离线打杂跑腿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3-17
嗯,雅致。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3-17
  “利”可追  但得有底线   如果一味过分迷恋物质、利益、名声,而忘了自己做人的本分,自然便会丧失“耻感”。老辈教育做人得有羞耻心,得有正义感,得有五伦七义。俗话也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应该是我们打小都该明白的道理。都说玩鱼 养心  怎么看中国人还是很看重心性,从古至今咱们的文化运动怎么闹 怎么演变  咱们的根都依旧围着重人情世故、中庸、圆融、忍辱、变通的周而复始。。。。。。 4i/q^;`  
离线初养红龙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3-17
事无绝对,就说您引用的这一段中的“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吧,真的这样吗?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3-17
长知识了
离线青仔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3-17
每个人都顶着个脑袋,可是思维方式真叫个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