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2
  • 5610阅读
  • 28回复

《雄风吹度梦几回》之鲤跃龙门——转自鱼爸鱼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子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3-01-04
— 本帖被 子期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3-02-03) —


(福州渔博会上,孙宝陵在养鳗鱼大池子里养出的老版国寿成为一大亮点。)  

2010年初冬,抱着“国寿经典为何难寻”的疑问,我展开了首度福州金鱼之旅。令我微感诧讶的是,业者对这一话题并无多少兴趣,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是:“有没有钱赚”。在我走访的鱼场中,有几家是鳗鱼场改造的,据说是养鳗鱼赚不到钱,场子废弃后改养了金鱼。当时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养金鱼赚不过养王八的,那福州金鱼是不是都会倒掉,满池子养王八。

这念头近乎恐怖,但对于业者,“有没有钱赚”确是第一位的。能不能赚到钱,市场最有发言权。潘青,这位福州金鱼世家的传承人,向我描述了国寿市场的变化:“零四年是我鱼卖得最好的时候,零五年市场饱合,零六年就供大于求了。从零五年开始,国寿就做乱掉了,每家都在做,相互压价,恶性竞争。这种乱局持续了三四年,2008年后大家慢慢冷静下来,行业重新洗牌,各家开始考虑自己做鱼的方向。你搞国寿十二雄风的时候,我正在调整期,元宝寿刚起步,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鱼。”对于经典国寿的没落,他说:“一方面以永杰红白为代表的老版型慢慢出现了退化,一方面和寿星杂交的风气越刮越猛,从九几年就开始了。为什么要乱杂交?那得怪你们(指玩鱼的),市场反馈说要头大的,我们当然就要往大头里做。可和寿星杂交真把兰寿毁掉了,二年鱼满池子栽头的。”

潘青的话,让我心里苦笑:这简直就是当下中国金鱼的宿命!国寿而外,我们从狮子头、鹅头红等几乎所有品种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条恶性循环的曲线:先是托开创者的福,得到个走俏品种——拿国寿来说,就是从叶其昌辈起奠定的经典版型,这一版型的创造与维系,一靠日寿的基因,二靠做鱼者的功力乃至运气,三靠香港、东南亚高端市场的支撑。然后,“有钱可赚”,鱼场蜂拥而上,求量不求质,大批垃圾货色充斥市场,最终“坏币驱逐良币”,次鱼把好鱼的价格拉低,鱼场丧失做精品的热情。这其中,卖方与买方简直是一唱一和:卖方,目光短浅,市场毁了没关系,我先赚了再说;买方,金鱼就是廉价商品,花几万买条龙鱼行,花几百买条国寿是钱烧的。卖方,对啥叫好鱼、如何做出好鱼心中没数,跟风,碰运气;买方,没头苍蝇,今天要大头,明天要弯背,后天要麟麒花,真叫各花入各眼,老子玩得开心就行。最终,国寿沦为和坑养的狮子头并排的地摊货,怪谁呢?和福州业者聊天,我常听到他们拿河南撒气——那边坑养的鱼论斤幺,我们争不过他们。其实,乱局不改,福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1-04


(福州渔博会上,福州金鱼协会会长李永杰接受记者采访。)


(福州金鱼协会秘书长王爱民(右一)与参加福州渔博展的九亭吴刚夫妇一起品评金鱼。)

这么讲,想必会引发些许的“不高兴”。作为金鱼的业余爱好者,我关注的是中国金鱼能否不负“国粹”之名,国寿是否真能与日寿、泰国并驾齐驱,成为本国文化魅力的气韵生动的载体。而业者的立场,或许如一位大佬所说:“我们还是下里巴人嘛,搞不了阳春白雪的东西,先把钱赚到要紧,钱赚到了,再谈文化哈。”好吧,我们就谈“钱”。试问,就算福州金鱼占据了国内高端的大半壁江山,就算它的出口总量占到了全国高端的十之八九——且不问这些数据是如何统计的——它在福州的经济大盘子里能占多少呢?单说农业,农业下是渔业,渔业下是休闲渔业,休闲渔业下才是金鱼这么一丁点儿蛋糕,你呼吁政府扶持只打“经济牌”,够吗?而作为政府,如果福州兰寿只能作为低端产品以量产、产量搏得一个产值总和,和贩卖冬储大白菜别无二致,您脸上又有多少光彩呢。虽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三俗”,但对于金鱼这一人文造物来说,“鱼”之无文,行之不远怕是绕不过的,且在我看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或许更为恰当。

国寿,是福州金鱼的缩影;福州金鱼,是中国金鱼的缩影。纵观国寿的兴衰起落,我们也能大致摸出中国金鱼的脉博。2010年,在首届“中国水族成果展”论坛上,我提出中国金鱼应沿着“农产品”—“工艺品”—“艺术品”的轨迹向前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粗放型的农户散养”—“产业化的企业运作”—“个性化的园艺作坊”的养殖模式的演进。作为一条隐线,则是“无标准”—“有标准”—“超标准”三个阶段,每一层进阶,都是金鱼文化价值的一次升华。如是观,则福州金鱼产业还处于由“农产品”向“工艺品”的提升阶段。上次福州之行,笔者已听闻业者在讨论行业内的“价格保护”,更有人说:“多几个九亭吴刚,福州金鱼就有希望了!”虽然他们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尚显粗浅,但至少已从各自为战的乱局中醒悟,开始在新的坐标上思考发展的方向。“成立行业协会,把小舢板船打造成航空母舰”,龙峰鱼场场长陈已峰的话道出了业者们的心声。2010年,酝酿已久的福州市金鱼协会终于破茧而出。笔者认为,这是福州金鱼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迈进的良好开端,一场“鲤跃龙门”的战役正在打响。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1-04


(陈镇平在北京金鱼锦鲤大赛上评鱼,一招一式都像是通过“标准化”训练出来的。)

以笔者的浅见,当下永杰鱼场、潘氏鱼场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雏形,而若设定标高,则非“东海”莫属。汪聿刚前辈曾这样评价“东海”对福州金鱼的贡献:“其一,倡导精品意识,其二,企业化的养殖模式,其三,也是东海近期努力的目标,做好金鱼文化。”从中亦可见出福州金鱼与“东海”的差距。若依笔者的“三段论”,则“东海”已是坐“二”望“三”,福州金鱼还在坐“一”望“二”;坐“二”的关键词,便是“标准化”。天山雪曾看过“东海”电脑里有关生产标准的文件,说打印出来,怕是要有几指厚。一位业者则向我讲了这么一件趣事。一次,他正和陈镇平聊天,有位东海的客户进屋提了个问题,陈镇平把手下招呼过来,说,你去电脑里查查,这个问题属于几级机密,看能不能回答。太小题大作了吧?!然而,这正是现代公司与传统农户的区别,也是“东海”建成“金鱼帝国”的奥秘所在。因为“有标准”,“东海”金鱼不贴标签,鱼友也知是“东海”特产,且绝无滥“鱼”充数。因为“无标准”,“福州金鱼”才会良莠不齐,起伏不定,以至无序竞争,自乱阵脚。有标准,规模才有价值;有标准,产业才能健康;有标准,品牌才能持久。因此,福州金鱼的当务之急,便是制定它的行业标准,首先是鱼的评价标准。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1-04

(福州金鱼协会副会长潘国诚向笔者展示协会特制的金鱼文化衫。)


(青山环抱中的潘氏鱼场近50亩,富含矿物质的山溪水为饲养金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潘氏鱼场计划建成福州金鱼协会的标准示范场。)

虽然未见成文的福寿品评标准,但当潘国诚向我展示福州金鱼协会的文化衫,看到那只似曾相识的红白国寿时——这条鱼也游到了福州金鱼的包装箱上——我想,福州业者已然心中有数了。依笔者之见,国寿标准只要在日寿协会系标准的基础上向“出圆、出色、全视”三个维度上略加变通即可,但切记,变通中不可偏离兰寿的本质性特征,比如背幅宽阔、尾胴粗壮、尾形精短等等。而泰寿侧视型不应作为国寿参考的依据,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日寿如日本剑道,国寿如中国太极,泰寿如泰国拳术,以中国文化的中庸传统观,泰寿侧视型不会成为中国兰寿的主流。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1-04


(福州金鱼协会副秘书长陈枫像是水上的孙行者。希望他早日得到老爸的真传。 )

制定标准,会不会扼杀国寿形态的多样性呢?这关乎“标准”的合法性,网间素有争论。南京金鱼俱乐部曹峰兄曾敏锐地指出:“金鱼不单是商品(工业品),更是艺术品。标准只能是中国商品金鱼发展的利器,而非中国金鱼发展的福音。”曹峰兄善做鱼,亦善做画,鱼画相通,故能解金鱼审美的个中三昧,其所说的“福音”,当指金鱼在“艺术品”阶段的“超标准”—— 充分发挥做鱼者(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而不拘囿于商品标准的限定,这是由“艺术品”的个性化、超功利性决定的。但我想,曹峰兄所说的当是资深玩家的标准,这一标准只需活在玩家心中;而福州金鱼作为地方产业,要突破发展瓶颈,必先制定共识性的标准。肯綮之处,在于标准的“窄”和“宽”。就金鱼品评而言,大致可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鱼场标准—玩家标准”的路径,由“宽”变“窄”。如果福州兰寿连鱼体平衡这一应是“国家标准”的底线都达不到,又何谈“地方标准”?作为反例,如果“东海”金鱼由“鱼场标准”僭越为“地方标准”乃至“行业标准”,满缸都是“霸、狂、骄”(鱼友“金鱼宝典”语),那也将是中国金鱼的悲哀。笔者期待,福州业者能在金鱼协会的主导下,求同存异,尽快就福寿的产品标准达成共识。让业者在遵守“地方标准”的前提下,打造自家鱼场的特色品系,那将是国寿之幸,福州之幸,业者之幸。

又有人言,金鱼只有在泥盆、木海里才能精雕细琢,规模化池养的“福寿—国寿”永远达不到“艺术品”的高度。这依然是上文提到的“粗养”—“精养”之争。“粗”与“精”需辩证分析:金鱼的最大特点,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鱼,不同的品种要求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手法又能出不同的品相和味道。“大(养器)”有其短,“小”有其“长”,关键是“大”“小”灵活互用,以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很难想像,“东海”背峰高耸的琉金能在 20公分水深的木海中养出,而泰狮鱼苗放在泥盆里,怕是做梦也做不出上扬45度的宽大尾幅吧。手法因地因鱼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追求金鱼艺术表现的“精确”,而非创作手法的“精细”。日寿的鳞甲固然有精致之美,但你非要把它安在东海“琉金”上,那后者的奔放华丽就可能大打折扣。是一美专制,还是各展其美,无需赘言。故笔者认为,是“精”是“粗”,要看能否充分释放主客观的潜能,塑造出风格到位并为众人认同的鱼品,而不能囿于皮相之争,趣味之别。福州兰寿,正是福州业者依托当地的水土气候——以富含矿物质的山溪水与脂肪量高的沟虫(水蚯蚓)为代表——通过现代养殖手法的尝试与创新,以中国传统的审美眼光选育出的优秀品种。福寿要做的,不是跟着日寿、泰寿亦步亦趋——日寿可以冬眠,故能沉淀厚势;泰寿四季繁殖,故鱼苗能源源不断,万里挑一——这些都是福寿学不来的。福寿要做的,唯有把特色做精做足做优,做成别人无法摹仿的“地方特产”——这一点基本做到了,因养蝶尾和凤尾高头广为人知的九亭吴刚坦言:“兰寿我是绝对不养的,再养也养不过福州”,明智。

而福寿,当有凌云之志。虽然据传,国寿在当下国际市场的占有量远远超过日寿和泰寿,日本业者也曾赞叹:“你们福州能在这样(粗陋)的条件下养出这样品质的兰寿,已然相当了不起”,但我以为,国寿还未达到日寿、泰寿那般神完气足的境界。这一境界的标志,便是胸中对自家风格有了自信,不必东施效颦,亦不必为“市场”的风潮而动摇自我的标准。如是,福寿才当得起“国寿”之名,而“国寿”,才能当之无愧地与日寿、泰寿并列为国际“三大好寿”。


(福州市要把金鱼打造成“烫金名片”,渔博会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

离线子期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1-04

结语

关于国寿的话题似乎总也写不尽,说不完。9月18日晨,坐车行驶在通往长乐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思绪万千。窗外山岚初散,遥想那些终年守望鱼池的“艺人”们——在福州金鱼协会赠送的光盘里,听到“金鱼艺人”一词,心中莞尔——已然开始一天的劳作了吧。呵,我几乎能听到轻波绿水间鱼儿嘬食的喋呷声……
而这片青山秀水,而难舍的国寿之梦,还能陪伴我多久呢。但愿,这里碧水长流,但愿,这里多福多寿。如果真如协会秘书长王爱民所言:“市政府对金鱼真的越来越重视了,要把金鱼打造成福州市的烫金名片”,那我希望再来福州时,手机里会有这样一条短信:“八山一水一分田,榕城的金鱼莆仙的戏”……

离线雪中鱼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1-04
离线xyzh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1-04
5  抓紧上
离线lpn013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1-04
楼主上个标准国寿的模样~~~
离线徐孙家宝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1-04
感受来自心里的热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
上一个 下一个